又是一年感恩节,每一个在你的生命里出现的人,都值得感激。由衷感谢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QQ群“重温经典读书会”继续分享《论语问答录》学而篇第十一章。今日夕惕若未在线,人气王红豆不惑等网友接过了与贾老交流的接力捧。老猫参加饭局刚回来,便收到贾老师的留言,赶紧将聊天记录稍作整理,与大家分享。- E" d! W# N+ [% }+ v
) U. S* W0 j0 V; p `) b
贾陆英:
8 [# `2 B. c4 j+ m1 x. m% v( \# C J6 j0 s' r5 L
大家好。今天,我们继续学习讨论《论语》学而篇第十一章:
7 {) Q# }6 ?9 E! J$ i7 t8 K# D5 s5 o
1•11子曰:"父在观其志,父没观其行,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"
7 o2 F% t# l6 O* w, E) B8 |3 D1 Z, m# z% Y) Q. h P! X. W
观其志,观其行:其,指儿子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:道,指父亲生前的所为,包括其思想和行事。
/ U: c( e6 |* v! i
G! r8 w! k' m1 F/ J; A! @ 孔子说:"父亲在世时,看儿子是观察他的志向;父亲去世了,是观察他的行为。在三年之内能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为,可以说是孝了。"
' a+ b2 _1 E# s* f
/ y+ i/ D: L) g6 a. z5 r 问:怎样理解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”?% y- S4 ]; W) K
3 ?. X+ m0 `7 e
答:在古代宗族社会中,父亲在世,儿子不能独立处事,所以要观其志;父亲去世后,儿子独立处事,所以要观其行。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”,是依据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的古礼而提出的具体要求,强调儿子对父亲的依从。当今社会情况变了,对这一章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。况且,《论语》关于孝的具体要求有多处,这只是其中之一。要全面理解,融汇贯通,抓住孔子论孝的精华和要义(参见学而篇第二章),古为今用。例如,孔子还强调要以礼事亲,不可违背于礼;“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”等等。
' h9 h6 Q3 L8 P' Q$ o
* M# g" @- p, n1 l 宋儒作注说: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乃见其孝,不然,则所行虽善,亦不得为孝矣。他们把这一条视为孝的根本,加以绝对化,是不对的。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的当今社会,更不应该这样要求,否则,不利于年轻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。
8 H* k9 \- {% q) [: V3 M8 f8 t6 q2 E# }( ^$ W) @3 z0 Q; `$ J4 _
六耳弥虫:
7 I% K. j' f9 ^4 ^
3 R9 H; {5 F3 L! m/ t) N- g1 L古人守孝三年,为父母下来不是6年了吗?如果给老婆的父母也守,那不是12年了吗?大半辈子过去了. ?* H A Q, v& b. T& ]7 d. ?
, r6 T0 r6 K0 R, [1 }* |: x# [
贾陆英:
3 f! T9 U1 K ]: y/ Q, q5 }: x* x8 J" O2 v0 d1 p: u
守孝三年的规定,主要是因为一个婴儿出生后,三年才得以“免于父母之怀”,因此,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,以报父母之恩。此是古礼,如今只需继承孝的精神,不必拘泥于三年这个规定。7 l8 o( n/ f: q! a4 S8 m6 e& ~
- k# ]2 K+ j; f- g: r7 j/ h1 v6 Y无心随风:! l9 c, r+ e( Q0 V6 ^
& J7 G7 f0 L; g5 r8 ?2 ]2 j孝是仁和礼的表现,即是道德修养,又是行为规范.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”,也是古人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,符合稳中求进的要求,只是进是个人修养的进步
( a( M) _- S @3 Z8 D' F; q5 N- }& Y9 C; _" v+ v
贾陆英:! ]9 G0 e/ u. o( N5 `4 I0 s6 |" \
' C6 v7 a- \& E! [( j3 P
守孝期间读书养性,是非常好的选择。据有关专家考证,《论语》的初稿,就是孔子去世后,弟子们为他守孝期间,把所记的老师的教诲汇集在一起形成的。孝是仁和礼的表现,即是道德修养,又是行为规范——赞同。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,施行仁道,要从孝敬父母开始,孝乃为仁之本。对父母尽孝,也是礼的规定,因此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,这才是礼的根本精神。
: M- E! X! y( d# h1 D4 f, _& E0 r. c H, k o6 O- G; X
韦韦:" w& _/ q$ U* T5 ]% S% p' D
. A6 S6 t0 [% j+ E d2 F6 H
按照孔子讲的,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在他父亲生前和死后不一样的话,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想:即这个人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,各个方面都比较向善,但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出自他的本心。因为处处有他父亲的压力,他不向善也没有办法;而他父亲一死,这个人就立即改变了自己,说明这个人本来就很坏,只是没有机会暴露而已;如果在他父亲死后的一段时间才改变自己,那说明人是环境的产物,他之所以变坏确有诸多的无奈。而如果他永远都不改变自己,说明他父亲的教育是成功的。孔子把一个人父亲在世与不在世作为衡量其是否孝道的界限,我们姑且不管这是不是唯一的标准,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做人就应该始终如一,至于结果如何,若是按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一语来判定的话,也应该不会有什么例外。& @: W9 L' V3 [5 z0 r, S% ?9 V
% G7 y3 U2 k4 T. y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