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文是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,是党政机关实施公务活动的重要载体,也是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。公文写作,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,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、思想水平、认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。根据个人的工作实践和体会,要提高公文写作水平,关键要善于学习,勤于实践,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 8 e P/ N X: o" y1 u
! E0 G7 }" f4 N7 Q& j6 u 一、仿写 8 H8 H' Y7 \. F
. i+ R; G" [; L& Z6 h 仿写,就是模仿范文进行写作。茅盾说“仿写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,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”,因此,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,仿写是初学者快速入门的一种重要方法。通过仿写,可起到以下作用:尽快熟悉写作过程。一篇文章从孕育到完成要经过构思、谋篇、起草、修改等一系列的过程,初学者可从感官上感受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,在“依样葫芦”的过程中,主动比照规则,对照范文,反复研读写作要求和写作特点,掌握写作方法。激发写作兴趣。对不少初学者来讲,公文写作复杂、难学,仿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作难度,为初学者入门提供了“扶手”,因此,通过仿写,可以有效解决初学者的畏难情绪,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,激发写作兴趣,挖掘写作潜力。在仿写中应注意的问题:
) q% O# S2 ^# W0 y3 o. I" Y 一是把握形式上的不同点。公文分不同的种类,每一种体式,都有不同的严格和规范的要求,在仿写中要注意掌握不同文种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,准确把握文种的体式要求。
f0 a+ r* A3 T1 ?8 d) X 二是在内容上把握不同点。不同的文稿有不同的特点和功用。例如,汇报类文稿,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反映发展成果、赢得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上;全会报告类文稿,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丰富完善领导思想、指导推动全局工作上;发言类文稿,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反映最新实践探索、提供有益启迪借鉴上;工作讲话,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提供方法指导、解决实际问题、推动工作落实上。在仿写的过程中对不同文种进行对比、研究与借鉴,为快速掌握不同文种的写作方法奠定基础。
( b9 K3 x- ?9 I7 r, N/ n" D% \1 y9 }/ Y+ F
二、积累 : d+ I# k- T! b$ o% `$ J
& t' z# I7 ?! I6 ]3 k; f; v+ m4 W1 q3 W
掌握足够的材料是写好写实文稿的前提和基础。为此,必须注重平时积累。
/ w0 v* z0 ?$ m8 \/ H6 f1 _* c( m 一是素材的积累。积累公文素材,要做生活的有心人。要学会观察和思考,时刻注意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形势,关注本地区、本单位的中心工作,领导人的重要活动,人民群众的心声等。并把自己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感及时记录下来,形成文字素材,或将书籍、报纸、杂志上的资料剪裁下来,分门别类贴在本子上,久而久之,形成自己的素材库。 R; s0 C! x! z; x5 u; t5 R, u
二是思想的积累。所谓思想,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。就公文材料而言,思想就是公文的主旨、灵魂。通过参观考察、阅读文件、基层调研等多种途径,及时捕捉闪现思想火花的新思路、新观点、新见解,并及时记录下来,形成自己的思想库。比如,起草领导的讲话稿时,就可以从中找到领导对平时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意见等,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讲话的观点或一个标题。 4 j1 {6 o7 Q/ J% U1 a
三是论述的积累。在公文材料起草过程中,有时要对某些问题进行论述,现编现写,费时费力,有时还论述不完整、不到位,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积累,一旦论述某个问题时,就会很方便。比如,要论述那些“年年岁岁花相似”、反复讲的有关抓落实、提高机关效能、加强作风建设、工作创新等话题,如果参照论述资料,并结合新的形势、新的任务、新的实践,恰到好处的加以改造,就能收到“岁岁年年人不同”的效果。此外,还有语言的积累。如果写作者能在大量的阅读中多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、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,在公文起草中恰当运用,就能使我们的公文增色不少。
2 L; Y& j2 z# m3 t
~/ c! V4 ]; M! ` 三、创新 : `8 C6 f9 c/ h
" B' a8 E( ~& t* H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,仿写是初学者快速入门的一种重要方法。但从工作的角度考虑,文章特别是公文,一味地仿写,空洞生涩、毫无创新之意,就无法起到“贯道之器”,“为民、为物、为事而作”。要使文稿具有创新性,应做到“世道既变,文亦因之”,为此,要在以下几点下工夫:
! X p3 m2 l, `( W1 F; [1 M, O 一是在调查研究上下工夫。1957年12月25日,毛泽东致信胡乔木,专门谈“除四害”通知的写法。审阅初稿,感觉“不扎实,轻飘一些”,指出原因是“没有研究各地已取得的丰富经验”,“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”。可见,不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,写出的公文针对性和指导性就不够。公文起草者应当先通过学习研究,弄懂弄通公文所涉及的相关工作,力争成为这方面工作的专家。这就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和调研形成认识,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集思广益,以工作实际和科学规律为标尺,避免闭门造车,将调查研究的功夫下到实处。 4 v& _( P3 v2 N* |" N7 f
# Z$ `% u& |& e
& I# z, A- K9 {9 G) e
. ]7 w. j0 ~' ?2 P8 x7 A/ y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