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路决定出路,方法事关效能。思路对头,方法得当,则事情办得顺,人也活得轻松自在。文稿起草工作同样如此。如何又快又好?许多人梦寐以求。毕竟,文字这个事儿,雕琢来雕琢去,伤身伤神,且未必是时间与质量成正比,费时多,不一定效果就好。
* ] y' h: x+ K3 ?
6 o) e3 S4 m P3 O) c- y: R 一、平时的学习很重要,日积月累自能兵来将挡
! |, s, T0 R& E: C6 h4 S6 C. k
* z0 p' p/ B/ g2 @# Q5 ~3 W0 l 1.一定要锤炼自身思想。公文的特质决定,公文写作不仅仅取决于文字表达能力,更取决于思想深度,取决于领导力,取决于对工作的熟悉程度,即便是纸上谈兵。( a: C. _ h$ @/ T1 d
/ Z" Z6 B- c! }: ? 2.一定要视学习为常态。学习是基础。肚子里空空如也,必定憋不出什么货色。有人说上网查查什么都有,须知,如果没有一定的根基,上网也是大海捞针。并且,自己没有思路,东拼西凑必定不成样子。谁都不可能是万金油,方方面面都是行家,但涉及工作的多少都应该知道一点,特别是草拟主要领导的文稿,更要注重平时积累。要熟悉中央大政方针特别是新政策新精神,熟悉上级领导和本级领导的重要讲话。如果能够把视野放宽一点,当然更有帮助。
, N: R4 x/ S! |. x# Y |, x- J. o& W) F& e; w8 C% D% R
3.一定要善于消化材料。材料只有化为自己的储备,才是有用的材料。要结合工作实践融会贯通,这样,需要之时自会不经意而来。人的记忆力有限,也未必要记得很准,有一个大概的印象,需要时便能够顺藤摸瓜,找得出来。% f- \( U+ i4 I! y v* N! o% H& ]$ d
- u+ s, I5 h9 b0 L2 a$ x/ R$ S
二、面对任务不要慌张,稳住心神方可胸有成竹0 C& N' B6 a' u$ K$ U& v
' V6 I$ w0 p `8 x5 v$ E6 z( B
毛泽东同志曾说,“不要着急,慢慢来”。接到任务,不必急着动手。先想清楚来,想清楚了,梳理起来就快了。没想清楚的快不一定是好事,因为,方向错了,走得越快便是离得越远。
8 T& I! `. a5 N) W
) O6 u: j9 F, x! M @9 w 1.找到蓝本来推敲。公文写作自有公文的定式,不顾基本的下数,一动手就大谈特谈创新,那是舍本逐末。“有样学样,没样看世上”,先找到几个比较完善的相关文稿,静心揣摩,内化于心。
& F+ b* _ m6 c! }1 E5 [6 y
$ y8 T. }; j7 D( H) V( D 2.搭好框架再动手。框架非常重要。框架错了,走了弯路,后面再来翻盘很费精力。必须注意,在搭框架的过程中,定位一定要精准,搞清楚什么人用、什么人听,符合各自身份。# Y9 L' \& |- l/ H# H6 f) Q3 s
. c. S: X) m7 f% I# q" k
3.要学会提炼观点。每个部分,每个方面,讲什么观点,要确定好,并注意观点之间尽量不要交叉,哪怕是小小的交叉,否则把握起来不容易,特别是生手。要学会提炼观点,比如李源潮同志提出要“把提高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,自觉弘扬和实践艰苦奋斗之风、刻苦研究之风、平民百姓之风,做一个眼界宽、思路宽、胸襟宽的领导干部”,这个“三宽”就很有概括力和层次感,适合展开来阐述。1 B4 y6 }' k$ U& U2 I* G. V
6 \, F5 t% ?. J& O/ N8 R 4.要确定素材来源。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”想一想,哪里有素材可供施行“拿来主义”,挖一挖。要善于利用“旧材料”,用它们来启发、来开导、来延伸,把自己的想法“勾引”出来。这样的来源不要多,要精,多了没精力、看不来,也没必要。0 g- o; ?. i$ @8 D) B1 H6 Y" `/ {
- c4 J( I+ Q' H! E& z+ c: }4 c
三、行文过程稳妥优先,舍本逐末必定南辕北辙: R3 K3 `2 E2 [+ }+ a* E
: i, Q6 t6 D: G5 Q8 t
把握规律性是富有创造性的前提。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求稳再求好,稳妥了,才谈得上出新,好高骛远盲目求洋势必剑走偏锋。5 z- v3 k z" |, u3 p) w
" }9 n5 E$ q- V5 [ ?
(一)把握好文稿的标准4 K( _; ?* H8 N
* p7 r& q; a8 C. v {
1.基本标准:4 O+ q( @: }& m! f* y9 v
9 v ^+ {- Q+ e/ P1 v& q
(1)定位精准,主题突出。离了题便谈不上好,要用鲜明的观点把内容统领起来。
# q3 F* Z( N$ M! _8 ~
4 l8 P% F v0 D3 V5 b. Y" Q! S (2)文从字顺、没有语病。这其实是最基本的要求,话都讲不顺,还谈得上好?" N. w* w, h6 g) v) D7 U
1 [$ U/ k! B: Z7 k0 j (3)脉络清晰、清爽明了。条理分明是基础,思序明朗,别人才看得懂、听得明。层次一定要弄顺当,逻辑顺序谁前谁后,要符合符合常规。必要时可以借助“一是,一是要,一要”之类标示性用语,体现层次感。每个标题如能考虑同等字数则尽可能作一点讲究,这样会让文稿严谨一些,但务必通俗自然,避免生硬,不要“为赋新词强拼凑”,给人硬凑的感觉。需要注意,不同的层次,哪个摆前哪个摆后,要考虑清楚,比如就领导能力而言,“统揽全局”一般放前,“统筹兼顾”一般放后。
; X2 A2 }) D5 R5 I2 S0 s+ q4 z' L8 u1 F
(3)表述准确、用语熨帖。一定要经得起推敲,没把握的话尽可能不讲。同时,要多讲平实的话、干练的话、管用的话、有新意的话、既是观点又是措施和要求的话。4 J. _) \* k- G7 b1 y
% Q7 }6 A2 Q! I% y7 c
(4)内容完整、不简单化。谈工作要见得到思路,看得到措施,汇报已经做了事,还要看得到成效,基本的内容不要丢了。不要蜻蜓点水,让人感觉意犹未尽、不到味儿。因而,内容要丰富,该增补的要增补。& T9 u; w% E. ?
! a1 J2 ] T- Q& l, A4 E, N
2.高级标准:这是在基本标准达到之后的打磨,是深化和升华,是画龙点睛点石成金,相当于加“味精”,比如经典的表述、个性化的语言、情感的凝注等等。
- \/ p/ `5 v9 h* A- W% Z
3 |) _, ^1 _ F4 T (二)立意要把握“四度”
, ~4 M) H, ?9 a7 ]& @; \6 w c1 \
. @5 R5 T& H" T7 y% y 一要有高度。站得高,看得远,高瞻而远瞩。方法是把视角提起来。可适当引用相关方面经典的话,特别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话,但不宜太多,否则有掉书袋之嫌,要恰到好处,话为我证。- b% V' P1 H6 C `
1 i3 U8 P3 y8 Y1 n+ f
二要有深度。“文似看山不喜平,话如探水每厌浅。”要讲得深刻精彩,有针对性,一针见血,一剑封喉,不要泛泛而谈隔靴搔痒。
Q3 v& |* k& T' \6 y3 q7 E( W
! N; Y6 C; H c0 ~ 三要有温度。要带着感情,掏心窝般地讲话,让听众有“自家人”的亲切感,感觉是家人、是朋友式的交流和沟通,讲话人的“苦口婆心”,既是为了事业也是为了听众。6 p7 I) _. r9 j2 l, L% p* u3 a
# x* L+ } Y! }! f5 T 四是要有广度。无论文稿长短,信息量大一些,给人的启迪会多一些。信息量不取决于篇幅,而取决于内容。# w7 Y/ g, g$ i) s
: V% G9 @ Y" |1 }! P, L y
6 V9 a! a6 `8 _: Y/ o+ ~) N
五、运作模式科学合理,顺应规律才会垂拱而治
+ u1 L. l+ z7 o% P! v. r
1 v3 e% H3 ~+ k 在一个写作团队中,把握以下几点是有益的:, g( j) C2 O& o+ v9 F
' f. }" c* j2 B2 s 1.掌控方向,有条不紊。这主要说的是,作为领导者或文稿具体牵头人,宜超脱一点。超脱不是不理事,而是理大事,是“抓大放小”。大事理清了,便能少折腾,自己亦能游刃有余。要着眼于有序运作、少走弯路,把着力点放在“瞻前顾后”上,即写作前定调子、端盘子,成型后拿刀子、打板子。
4 X2 P( f4 r$ K& D# ?
; \ i. P/ w! E5 {- e; z 2.分工合作,形成合力。要善于统筹调度,根据文稿的时间节点要求和团队成员的专长安排任务。时间急,则谁长于哪方面写哪方面;容得下慢慢打理,则可错位分工,以便培养多面手。
$ I$ L- k# F& k) L% a8 p
" ~% W% @ @6 T- m( u 3.前紧后松,留有余地。拖而不决,积压工作,本文由材夜思文秘网推荐,容易被动且导致应接不暇、过度疲劳。接到文稿任务,如果不需“等待观望”,受形势变化影响不大,则节奏要快,速战速决,尽快脱手,放得下。4 }9 f0 K" }5 E- j, R
2 {! B8 r$ n. M 4.张弛有度,保存体力。当能力达到一定状态时,精力比能力更为重要。非工作时间,能少人加班则少人加班。必要的调理才能养精蓄锐,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工作激情,沉着应对随时而来的紧急任务。 ' s4 b. C/ |! X! C2 B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