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中办督查室好作风
* A' }% A+ @6 ? m- R* e, X3 Q9 u% g' G- M, x
扎实做好督查工作
* s& F: v P" A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督查室副主任 胡志权
6 Q+ @, r1 }. _6 H9 N4 g( k; U! Q! N# G( |) A6 N0 I3 m$ q% |
6 o8 J, p/ k* {1 v去年,我有幸参加了中办督查室组织的一次为期20天的农民工问题专题督查调研活动,在与中办督查室领导朝夕相处的日子里,学了一些工作的方法、有了几点粗浅的思考。
@4 i3 a9 q7 O1 [" q5 ^1 H7 }; u/ K, z7 L% T7 H# g
一、几点感受3 H) B, Z! b/ h6 D9 t( @
$ J* H2 g2 c+ y" N
(一)准备特别充分。督查调研活动能否取得成效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工作。一是调研题目选择紧扣“三点”。根据中央领导要求,中办督查室和中农办负责十七届三中全会及2009 年“中央1 号文件”的督促检查,全会及文件涉及的问题很多,如何选题就成了督查调研的关键一环。当时春节刚过,受金融危机影响,大量的农民工滞留农村,无法返城就业,这个问题是领导关注点、群众关心点、社会热议点的三点交集,扣住这个点搞督查活动,很快就得到了中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。二是材料准备把握“三度”。题目确定后,中办督查室开始分工收集有关材料,有媒体报道的、有理论研究的、有领导讲话和文件,材料准备十分详尽。领导讲话和文件,那是政策、是方向,确保对问题认识的高度;专家研究成果那是理论、是总结,确保对问题认识的深度;媒体报道则汇集了方方面面的情况,是感性认识,确保对问题认识的广度。这样的材料准备,使得参加督查的同志在开展工作之前,先对问题有了一个较为系统和详细的了解,先进入了情况。三是调研提纲搞好“三问”。拟定一份可操作性的调研提纲,对确保调研活动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。在拟定提纲的过程中,中办督查室的同志注意搞好“三问”。首先是问计于材料。中办督查室组织参加调研的同志分头研究材料、集体讨论,初步确定调研提纲。其次是问计于领导。将调研提纲送领导同志审定,定下大致的调研范围、方向、地点。再者是问计于部门。组织人员到农业部、人劳部专题调研,听取职能部门对调研提纲的意见和看法。四是人员安排注意“三结合”。抽调基层的同志,要其基层工作经验;抽调业务部门的同志,要其专业知识;中办的同志搞好指导和协调联络等工作。7 |0 ]' D5 A# V0 `% P9 l
' `- b5 d( [! ~(二)调研特别扎实。督查调研的方式总结起来无外乎听、看、查、访,但要听得全面、看得真实、查得严谨、访到实情,关键是作风要扎实细致。我觉得中办督查室的督查调研活动在听、看、查、访几个环节上都体现了扎实细致。一“听”是“锣鼓听音”。不是被动的听,不是被灌输,而是有交流、有互动、有思想碰撞。在听取基层汇报时,认真思考,积极发问,掌握主动,把汇报本身变成一个研讨、一种交流。二“看”是“下马观花”。首先在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主动性,不完全按照基层的安排进行,而是尽可能多地搞一些随机查看。其次是看得仔细。一路看、一路问、一路想,比如在肇庆、东莞看一些劳动力培训学校,就不是简单地转一转了事,而是和师生深入进行交谈,看学校的办学模式是不是和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接轨,看学生所学是否能为将来工作所用,进而思考加强农民工培训整体的对策和建议,这样的“看”效果就很好。三“查”是“直奔主题”。就是带着问题查,通过查找真相得真知。比如为了了解农民工返乡对社会治安的影响,就直接到基层派出所,查看报案记录,比较农民工返乡前后发案情况的变化;再比如为了了解究竟二次返乡(去城里没找到工作又回家)的农民工是什么情形,督查人员就蹲守在火车站,看到二次返乡的农民工就主动上前询问有关情况,了解详情。四“访”是“满怀深情”。就是带着感情访。从一般意义上讲,访的对象主要是普通群众,访的效果好不好,就看你和群众近不近,群众觉得你挺贴心的,就会愿意跟你说,觉得你高高在上,他就不愿搭理你。所以,必须满怀深情地做这项工作,拿群众当亲人、当朋友。督查组在我省工作时发现并帮助了特困农民工李贵华,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。这件事情,就是督查组带着感情访问农民工过程中发现的。试想,如果没有这种真情实意,不可能看到这些情况,看到了也不可能去过问。所以,曹维新秘书长才有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:“督查工作不是走马观花,做做表面文章,而应走村到户,真正了解实情;关注民生不是说说而已,需要脚踏实地;弱& N7 d9 n5 B" r: h) u
6 @& o4 C5 T: d- i' }& n
势群体最急需、最困难的事,就是我们领导机关最认真、最投入的事。”7 s/ s, h1 \% H. z+ v$ ^* a+ s
7 v e- x M% O9 p( x7 T" c
(三)研究特别深入。一次督查调研活动,其直接的成果体现就是督查报告。而形成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,就是把占有各方面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,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、由表及里、由此及彼、小中见大、由实升华,微观中见宏观,个别中见一般,进行加工提炼、总结概括、提高升华。这是一般意义上的,大家也都在这么做,但此次中办督查室在材料研究形成阶段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“过三关”。一是督查组长关。每天我们都是白天督查,晚上回宾馆讨论材料,完了后各自开始写作,最后材料行不行,组长说了算,不行的话,坚决改!二是集体讨论关。督查回京后督查组并未解散,而是用了两天时间集体研究材料,一个一个地过,一篇一篇地改,大家都发表意见,看观点立不立得住,材料全面不全面,说理深刻不深刻,分析到位不到位,如果通不过,不管是司长、局长还是处长、主任的,一律毙!三是领导关。最终的报告能否送到中央领导手里,还要看中办领导的意思,如果材料不行,照样拿下。. m, f1 i4 J1 w2 h1 B
8 l3 T( K! x$ x; L: e7 }二、对如何搞好督查的思考5 D. H$ y0 j* f: f: L
% R2 v5 I: u0 O4 R4 C0 I9 U
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:作风要深入,“亲知”才能有真实切身的感受;调查要求实,“真知”才能有思想认识的感性;研究要求是,“深知”才能有把握规律的理性。
: `( _$ o0 j1 w$ [4 H9 C: _ a1 ]
* e; @; ]5 t) B- w, }* F4 q(一)作风要深入“亲知”才能有真实切身的感受。回想我们搞的一些督查活动,确实有些很浮漂,要么是按人家安排听听看看、走走转转,要么就是各种应酬,让人头晕脑涨,沉不下去、钻不进去的情况还是存在的。这样不深入的话,就没有“亲知”,材料是二手的,点是事先安排的,所以,写出来的报告总给人“隔靴搔痒”的感觉,让领导“雾里看花”。“亲知”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它有四个不可代替:一是对实际情况的切身体会,别人不可代替;二是调查中与群众产生的感情,别人不能代替;三是与客观实际接触引发的理论思考,别人不能代替;四是情况发生变化时,需要采取的措施别人不能代替。因此,要想搞一次高质量的督查活动,就非深入不可、非“亲知”不可。为此,必须做到改“听风是雨”为“锣鼓听音”;改“走马观花”为“下马观花”;改“漫无目的”为“直奔主题”;改“漠不关心”为“满怀深情”,真听、真看、真查、真访,就像周春艳秘书长说的那样“调查要找一线的人,资料要看基层的表,自己没走到的地方就不能轻易相信,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就不能向领导汇报”。
/ Z1 ^( u: C/ B$ Q
& q0 e8 |/ D( o2 ~1 B3 f(二)督查要求实“真知”才能有思想认识上的感性。督查的求实首先要注意多渠道、多层次地了解情况,既查机关也查基层,既问领导也访群众,既到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,也到矛盾多的地方发现问题。其次要有追求真理、探求真知的勇气和精神。要敢于触及矛盾、敢于较真碰硬,有一说一不夸大,有二说二不缩小。如果文过饰非、遮遮掩掩、欲说还羞,那就失去了督查的意义了。为此,要做到四个不放过:一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看清楚不放过;二是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没有听清楚不放过;三是对矛盾的症结没有查清楚不放过;四是对事物的基本估价没有想清楚不放过。就是说,没有对情况的真实把握,督查就是盲目的;没有对问题的深入分析,判断只能是虚假的;没有求实的作风,真知是没有基础的。
( p! t- N; U+ H J9 b6 F! M. C, A, \3 [. }! U9 @! a4 _
(三)研究要求是“深知”才能有把握规律的理性。所谓深知,就是对事物真实全面的情况,经过判断推理、提炼升华,上升到理论的高度;就是透过现象抓本质,通过表象找规律;就是在督查的基础上,对占有材料进行研究分析,做到反馈情况是真实的、研究问题是深入的、提出建议是可行的。这就要求我们,第一,材料要写,不要编。研究所有的材料,把听、看、查、访得到的一切信息进行认真的梳理、归纳、概括、提炼,写出报告来。第二,材料要改,不怕烦。要问计于专业部门人员、问计于领导、问计于同事,多方征求意见,尤其要注重听取专业部门的意见。9 c6 Y6 Y( V; c% `; e7 R8 N
' D v' k9 {5 B/ ]" a0 O
|